衡复建筑|红瓦白墙,庭院深宅,探访民族制造业先驱严裕棠旧居
城市的发展,离不开马路的延伸,马路的名片,则是由那千姿百态的建筑所点缀。在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武康路,就是这样一条隅藏着百年建筑与人事代谢的道路。人们漫步徜徉在衡复慢生活街区内,静静欣赏着路旁美景,细细品读着老房子里百年来的迭代沧桑。
武康路212号是我国民族机器制造业先驱、上海近代著名企业大隆机器厂创办人、有“机器大王”之称的严裕棠先生在上海的旧居。
建筑立面朝东,屋面陡峭,铺盖红瓦,东边屋顶为壁炉烟囱。建筑外墙为白色粉墙,木构架外露,色彩对比十分鲜艳。二层楼有宽大的阳台,底层为联排落地门窗。整幢别墅显得精致典雅,在四周花木扶疏的簇拥下显得十分幽静典雅。
严裕棠故居旧日景色
严裕棠(1880~1958),上海滩传奇人物之一,生于上海沪西严家宅。他从小跟父亲学会了“洋泾浜英语”,19岁时进入英商老公茂洋行当学徒,后被洋行大班皮尔斯聘为私人助理。两年后到公兴铁工厂当跑街(推销员)。当时来沪的外国轮船日益增多,修配业务繁忙,正是铁厂发展的良机。但公兴铁厂因为没有外语人才,难以揽到大的订单,严裕棠对此则是熟门熟路,拼出了一番事业。
1902年,严裕棠用分红所得的7500两纹银,与铁匠诸小毛合伙办起自己的铁工厂,取名大隆机器厂。机件修配生意逐渐承揽起来,业务蒸蒸日上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外国技术人员大批回国,国内厂家的机器维修和制造只得仰仗民族企业,他抓住机遇大力发展,很快成为民族私营机器制造业里的翘楚。 大隆依靠本厂技工,由机件修理、配件仿制逐步向整机制造迈进。工人逐步增加到300余人,资本也达到开办时的20倍。
1920年代的大隆机器厂
抗战爆发后,严裕棠在杨树浦的厂房受到极大的损失,他赶紧把劫后的机器运至租界内再图发展,他和家属就搬进了现在武康路212号的花园洋房。至解放前夕,大隆机器厂已是一个拥有七家工厂的家族联合企业了,能够生产整套的棉纺织机和小型拖拉机。
严裕棠为抗战慷慨解囊
1949年以后,武康路212号住宅由严裕棠后代居住,严氏实业发展之路成为隐藏在庭院深深中的一段如烟往事,尽付笑谈。
保存城市记忆、挖掘城市文脉,是我们这一辈上海人与父辈的维系所在。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,许多人文遗产正在消失。老马路中蕴藏的那些歆动世人的逸闻往事,少有人在摹想中投以一瞥。然而,这些故事的断简残片,信手掇拾便是一段沉甸甸的信史。关于武康路与衡复风貌区的更多故事,欢迎前来复兴西路62号衡复风貌馆探寻。
本文文字来源:《庭院深深 — 武康路一带老房子里的故事》、《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(二)》、《一个历史街区的文化记忆》
本文图片来源:湖南街道及部分网络图片
RECOMMEND
推荐阅读